發展歷程
新中國的建立,確立了以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質基礎和文化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不斷進行新的探索,提出了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到以“三個倡導”為內容,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論斷和戰略任務。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恢復和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改革開放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相結合,科學繼承了毛澤東思想,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
2006年3月,我黨提出了“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和發展了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褒榮貶恥、我國古代的“知恥”文化傳統,同時又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規律的認識。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并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學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開始深入探討。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
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任務。提煉和概括出簡明扼要、便于傳播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提出,以“三個倡導”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重要論斷。
價值意義
面對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面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對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從適應國內國際大局深刻變化看,我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發展和開放進程中,各種價值觀念和社會思潮紛繁復雜。國際敵對勢力正在加緊對我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圖謀,思想文化領域是他們長期滲透的重點領域。面對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面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迫切需要我們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擴大主流價值觀念的影響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解決好價值體系問題,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價值體系,在全社會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整合社會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能力,掌握價值觀念領域的主動權、主導權、話語權,引導人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道路。
從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價值觀是精神支柱,是行動向導,對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建設民族精神家園,具有基礎性、決定性作用。一個人、一個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核心價值觀的引領。發展起來的當代中國,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強大的價值支撐。要振奮起人們的精氣神、增強全民族的精神紐帶,必須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國精神。
從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看,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構建具有強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有廣泛的價值共識和共同的價值追求。這就要求我們持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建設,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力量。
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群眾主體地位,關注人們利益訴求和價值愿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抓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在全社會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著力鑄牢人們的精神支柱;堅持聯系實際,區分層次和對象,加強分類指導,找準與人們思想的共鳴點、與群眾利益的交匯點,做到貼近性、對象化、接地氣;堅持改進創新,善于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搭建群眾便于參與的平臺,開辟群眾樂于參與的渠道,積極推進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和基層工作創新,增強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踐行路徑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習近平同志系列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目標,緊緊圍繞“三個倡導”這一基本內容,注重宣傳教育、示范引領、實踐養成相統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規范、法律約束相銜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們生產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勵全體人民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而不懈奮斗。
一方面,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貫穿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各領域,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覆蓋到所有學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不斷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適應青少年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創新中小學德育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引導廣大家庭和社會各方面主動配合學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社會風氣鞏固學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會與學校攜手育人的強大合力。
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注重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作用,完善實踐教育教學體系,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打造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高職實訓基地、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組織青少年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和愛心公益活動、益德益智的科研發明和創新創造活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和勤工儉學活動。注重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強學校報刊、廣播電視、網絡建設,完善校園文化活動設施,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培育和周邊環境整治,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
建設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堅持師德為上,完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健全教師任職資格準入制度,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任和評價的首要內容,形成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著重抓好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建設。引導廣大教師自覺增強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另一方面,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經濟發展實踐和社會治理中。
法律法規是推廣社會主流價值的重要保證。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實踐中,落實到立法、執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個方面,用法律的權威來增強人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厲行法治,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捍衛憲法和法律尊嚴,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注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要求上升為具體法律規定,充分發揮法律的規范、引導、保障、促進作用,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法治環境。
要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融入制度建設和治理工作中,形成科學有效的訴求表達機制、利益協調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最大限度增進社會和諧。創新社會治理,完善激勵機制,褒獎善行義舉,實現治理效能與道德提升相互促進,形成好人好報、恩將德報的正向效應。完善市民公約、村規民約、學生守則、行業規范,強化規章制度實施力度,在日常治理中鮮明彰顯社會主流價值,使正確行為得到鼓勵、錯誤行為受到譴責。
宣傳教育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不斷增強人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全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決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教育納入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計劃,納入各級黨委講師團經常性宣講內容。深入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和實際問題,深刻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為實踐發展提供學理支撐。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發揮國家社科基金的導向帶動作用,推出更多有分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加強社會思潮動態分析,強化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正面引導,在尊重差異中擴大社會認同,在包容多樣中形成思想共識。嚴格社團、講座、論壇、研討會、報告會的管理。
新聞媒體要發揮傳播社會主流價值的主渠道作用。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日常形勢宣傳、成就宣傳、主題宣傳、典型宣傳、熱點引導和輿論監督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不斷鞏固壯大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輿論。黨報黨刊、通訊社、電臺電視臺要拿出重要版面時段、推出專欄專題,出版社要推出專項出版,運用新聞報道、言論評論、訪談節目、專題節目和各類出版物等形式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市類、行業類媒體要增強傳播主流價值的社會責任,積極發揮自身優勢,適應分眾化特點,多聯系群眾身邊事例,多運用大眾化語言,在生動活潑的宣傳報道中引導人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傳播媒介管理,不為錯誤觀點提供傳播渠道。新聞出版單位和從業人員要強化行業自律,切實增強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意識和能力,將個人道德修養作為從業資格考評重要內容。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上傳播陣地。適應互聯網快速發展形勢,善于運用網絡傳播規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到網絡宣傳、網絡文化、網絡服務中,用正面聲音和先進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做大做強重點新聞網站,發揮主要商業網站建設性作用,形成良好的網上輿論環境,集聚網上輿論引導合力。做好重大信息網上發布,回應網民關切,主動有效進行網上引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精品網絡化傳播,創作適于新興媒體傳播、格調健康的網絡文化作品。依法加強網絡社會管理,加強對網絡新技術新應用的管理,推進網絡法制建設,規范網上信息傳播秩序,整治網絡淫穢色情和低俗信息,打擊網絡謠言和違法犯罪,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
發揮精神文化產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一切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文化活動,都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積極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提升文化產品的思想品格和藝術品位,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加強對新型文化業態、文化樣式的引導,讓不同類型文化產品都成為弘揚社會主流價值的生動載體。加大對優秀文化產品的推廣力度,開展優秀文化產品展演展映展播活動、經典作品閱讀觀看活動。完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堅持文藝評論評獎的正確價值取向。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均等優質的文化產品,開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實踐活動
廣泛開展道德實踐活動。以誠信建設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禮讓寬容的道德風尚。大力宣傳先進典型,評選表彰道德模范,形成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濃厚風氣。在國家博物館設立英模陳列館。深化公民道德宣傳日活動,組織道德論壇、道德講堂、道德修身等活動。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完善企業和個人信用記錄,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加大對失信行為的約束和懲戒力度,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把開展道德實踐活動與培育廉潔價值理念相結合,營造崇尚廉潔、鄙棄貪腐的良好社會風尚。
深化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大力弘揚雷鋒精神,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學雷鋒實踐活動,采取措施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以城鄉社區為重點,以相互關愛、服務社會為主題,圍繞扶貧濟困、應急救援、大型活動、環境保護等方面,圍繞空巢老人、留守婦女兒童、困難職工、殘疾人等群體,組織開展各類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風氣。把學雷鋒和志愿服務結合起來,建立健全志愿服務制度,完善激勵機制和政策法規保障機制,把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做到基層、做到社區、做進家庭。
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各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要在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上求實效。推進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開展全民閱讀活動,不斷提升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廣泛開展美麗中國建設宣傳教育。開展禮節禮儀教育,在重要場所和重要活動中升掛國旗、奏唱國歌,在學校開學、學生畢業時舉行莊重簡樸的典禮,完善重大災難哀悼紀念活動,使禮節禮儀成為培育社會主流價值的重要方式。加強對公民文明旅游的宣傳教育、規范約束和社會監督,增強公民旅游的文明意識。
發揮優秀傳統文化怡情養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大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華文化中的思想精華,作出通俗易懂的當代表達,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不斷發揚光大。重視民族傳統節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豐富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培育特色鮮明、氣氛濃郁的節日文化。增加國民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分階段有序推進學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開展移風易俗,創新民俗文化樣式,形成與歷史文化傳統相承接、與時代發展相一致的新民俗。
發揮重要節慶日傳播社會主流價值的獨特優勢。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加強對革命傳統文化時代價值的闡發,發揚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挖掘各種重要節慶日、紀念日蘊藏的豐富教育資源,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節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國際性節日,黨史國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紀念日等,舉辦莊嚴莊重、內涵豐富的群眾性慶祝和紀念活動。利用黨和國家成功舉辦大事、妥善應對難事的時機,因勢利導地開展各類教育活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形成實體展館與網上展館相結合、涵蓋各個歷史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體系。推進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等免費開放,積極發展紅色旅游。
運用公益廣告傳播社會主流價值、引領文明風尚。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公益廣告的選題規劃和內容創意,形成公益廣告傳播先進文化、傳揚新風正氣的強大聲勢。加大公益廣告刊播力度,廣播電視、報紙期刊要拿出黃金時段、重要版面和顯著位置,持續刊播公益廣告。互聯網和手機媒體要發揮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優勢,運用多種方式擴大公益廣告的影響力。社會公共場所、公共交通工具要在適當位置懸掛張貼公益廣告。各類公益廣告要注重導向鮮明、富有內涵、引人向上,注重形式多樣、品位高雅、創意新穎,體現時代感厚重感,增強傳播力感染力。